董宇輝談新型“孟母三遷”,關于學區房,很多父母都搞反了
分類: 最新資訊
簽名詞典
編輯 : 簽名大全
發布 : 11-10
閱讀 :328
作者:主創團·牧青野知乎上,看到一位網友的吐槽:為了孩子上學方便,她和丈夫搬到了一個新小區。因為換了新環境,兒子性格又內向,很長一段時間內,她兒子都沒有交到新朋友。一開始,為了兒子的社交問題,她特別發愁。但好在后來,兒子認識了隔壁樓的一個小姐姐。那個小女孩和奶奶一起生活,老人年紀大了對孫女不怎么管,所以小女孩經常在她家和她自己一起吃飯、玩。剛開始,她很高興兒子有了玩伴。可她漸漸發現,那個小女孩經常會趁大人不注意,悄悄唆使她兒子把家里的東西拿給她,還會教她兒子說臟話,還特意叮囑不能在爸爸媽媽面前說。從那之后,她就不太想讓兒子和那個小姑娘玩了。可每到早上,女孩還是會準時來敲門,一聽到敲門聲,她兒子就興奮地跑去開門。看到兒子和女孩玩得很開心,她又會有些不忍心,不想讓兒子失去目前唯一的朋友,而且她自己也狠不下心直接把女孩拒之門外。可她又擔心,兒子長期和這個女孩玩下去,會學到女孩身上的壞毛病。她很猶豫,不知道該怎么辦。其實,這位媽媽的困惑,在董宇輝的一次演講中,就能找到答案……你給孩子什么樣的人文環境,你的孩子就會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在一場家庭教育的演講中,董宇輝講完孟母三遷的故事后,分享了自己的觀點。他說:“孟母三遷,并不是鼓勵大家一定要去換更好的房子。因為孟母三遷的本質,營造的是孩子成長的人文環境。這個‘環境’里,有給孩子講人生道理的長者;有和孩子彼此陪伴長大的同齡人;有幫助孩子開拓視野的書籍;有引導孩子建立穩定精神內核的父母……”有句話說,人,是環境的產物。孩子在成長路上擁有的人文環境,完成了他人生初始階段的積累,帶領孩子成為了更好的他自己。就像董宇輝說的,小時候,他身邊的朋友并不多,他只能選擇和書籍成為“朋友”。有了書籍作滋養,他便有了一群從古至今、智慧超群、又無比忠實的“朋友”。而它們,也成為了他在物質相對貧瘠的原生家庭中,接觸到最早也最好的人文環境。物質環境彌補不了的差距,人文精神環境可以。所謂的人文環境,就是董宇輝所說的,讓孩子有機會去學習一些良好的行為、觀點、理念。說白了,我們幫助孩子打造人文環境,就是讓孩子擁有一個穩定的精神環境,這個穩定的精神環境長期存在著,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習慣。當然,人文環境不局限于某本書、某個朋友,而是孩子成長中會遇到的人、物、抽象的三觀、情緒、態度等等。回到開頭寫到的那位媽媽,她面對的問題就是孩子人文環境中的一環——社交環境。一個好的朋友不一定能讓孩子變更好;但一個壞的朋友,很大程度上卻會影響孩子變更差。父母的任務,很重要的一條是幫助孩子做好篩選,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時期。孩子的成長,就像一棵大樹的生長,我們要鼓勵他多面對“疾風暴雨”,來讓自己經歷風雨后變得更強大、堅韌,但對于生長時遇到的“病蟲災害”或“歪苗情況”,一定要進行及時修正。最好的人文環境,在家庭教育的“角角落落”網上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視頻。一位爸爸帶自己的兒子去清華大學參觀。他原本想著用這個方法激勵孩子努力學習,沒想到被兒子反懟一句:“別操心了,冒啥煙都沒用。”作為孩子媽媽,我特別能理解這位爸爸的做法,想把孩子帶到更好的環境氛圍中去,希望能夠“借力打力”,但往往事與愿違。聽過一位老教師講起自己培養孩子的趣事。有段時間,看了很多“父母回家后要看書,給孩子打造讀書氛圍”的視頻后。她把自家客廳改成了網上圖書館式的客廳設計,還在每天回家后,無論多累都拿著一本書看,而且為了營造安靜的讀書氛圍,孩子寫作業時,家里所有人都不能發出任何聲音。本來想著,只要堅持一段時間,就能收獲一枚自動、自律、自強的十佳愛讀書、愛學習好孩子。沒想到現實狠狠打了她一巴掌。自從把客廳改裝成圖書館樣后,她下了班就像又上了班,感覺不到放松,只想在臥室里癱著,可為了給孩子樹立好榜樣,又不能這樣做。這讓她每天回家后心情變得非常煩躁,但凡孩子不認真學習,就發火:“我為了讓你好好學習,做了這么多,你怎么一點不知道感恩!不知道回饋!”最終母子倆天天吵架,別說讀書氛圍了,每天氣氛都是劍拔弩張、雞飛狗跳。后來有一天,她因為工作沒有完成,回家交代完孩子不要打擾她后,就專注于自己的工作了,中途還時不時會打一些視頻電話,忙到完全沒有顧及到要不要給孩子營造安靜的學習氛圍。結果沒想到的是,孩子看到媽媽在工作,反而靜下心來也開始寫作業了,還在完成自己的作業后,主動安靜地坐在她旁邊看起了書。那時,她才反應過來,自己之前把注意力完全搞反了!被動打造環境,終歸是在使用“術”的方法,強迫自己和孩子遵守某個規則。但孩子是有自主思維的,而且,孩子是非常敏感的,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焦慮和急躁,能感受到父母所做的一些行為是否真實。一旦他們感受到父母帶有目的性的引導,就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。被動強迫永遠抵不上主動影響有效果。從那以后,她不再刻意追逐一些外在形式上的人文環境,而是回家后,告訴孩子自己需要做什么,然后專注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。孩子看到媽媽在認真做自己的事,也學著大人的態度和習慣,開始專注在自己的學習中了。從外營造環境是“術”,從內建立秩序是“道”好的人文環境,不應該向外求,而是應該向內尋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,點點滴滴行為習慣的影響,會讓孩子在模仿和追隨中,構建出一套屬于他們自己的穩定的內在秩序,這套秩序準則會延伸成他們的自驅力,驅動他們完成自我成長。好的家庭人文環境,是孩子一生最大的風水綜藝節目《令人心動的offter》第五季中,有一幕讓我特別感慨。一個實習生在工作時,對自己和人打交道的能力產生了懷疑,她的情緒非常沮喪,打電話給父親訴說自己的低能量。電話那頭,她父親的聲音緩緩傳來:“只有法律業務是不夠的,還需要社會知識做支撐。”“你不是不適合社交,只是你剛接觸到,所以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,只要慢慢接觸多了,你綜合的判斷能力一定會提升的。”隨著父親的開導,她也漸漸平復下自己的情緒,重新滿懷能量。李玫瑾教授曾說:“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。父母的撫養,老師的教育,社會的熏陶等,對未成年人的影響都是深遠的。”好的人文環境,在于對孩子性格、情緒、態度、三觀等的培養。而這些,是會伴隨孩子終生的。這也讓我想起另一個特別感動的視頻。綜藝節目《少年說》中,一個男孩在天臺上給父母說心里話時,喊話母親自己只是個學生,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,可他不明白母親為什么要讓他每天做家務。他母親當時的回復,打動了很多人:“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,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。我希望通過做家務,能讓你更有擔當和責任心。”優秀的父母,總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;優秀的孩子,背后也一定有著一個更為“優秀”的父母。果然,不出意料,這個男孩在幾年后,順利保送清華大學。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:“個體的心理具有統一性,從某種意義上說,人格的表達方式都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。”父母打造的人文環境基石,很可能代表著孩子未來成就的高度。李玫瑾也曾在她的書籍《心理撫養》中分享過一個案例:一位從事教育的孩子父親,對她說:“我從沒有在孩子的教育上太過上心,但周圍人都說我的孩子特別優秀。”李玫瑾教授回答他:“這叫‘不教而善’。”她說父母對孩子,不僅有給予生命的決定權,還有給孩子提供性格發展、三觀塑造的決定權。好的家庭人文環境,是父母本身就是很好的人。他們激發出了孩子最好的內在品質習慣,讓孩子自己引導自己,成為了想成為的人。《家庭的覺醒》中也寫道:“我們的教育要適配孩子,而不是讓孩子適配父母的教育。”父母的責任,從來不是向外尋求答案,而是關注自己和孩子相處的內在,在日常的互動中,找到如何更好養育的真正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