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年人的“盡頭”是賣保險?
分類: 最新資訊
簽名詞典
編輯 : 簽名大全
發布 : 02-26
閱讀 :301
42歲時,賈慧決定換個職業賽道。這是她創業的第五年,賽道已經換了三個。前兩次創業后,她“不敢細算自己到底虧了多少錢”。創業前,她曾是北京一位有著15年教齡的高中英語老師。有人擠破頭爭取的體制內教師編制,她揮揮手就讓了出去。辭別教師崗位,她的職業生涯稱得上“放飛自己”,哪個行業“富有詩意”就一頭沖向這個行業,先是文藝民宿經營者,再是獨立咖啡館主理人。追求“詩意”的人,怎么會在2023年決定去賣保險?我們的交談本約在一家精品咖啡館,沒承想春節假期不開門,只能改道一家連鎖品牌咖啡店。喝慣了精品手沖咖啡的賈老師,不得已點了一杯商業咖啡“飲料”。這就像一個隱喻,追求向往的生活與妥協現實生活之間,總是兜兜轉轉。以下為賈慧的自述。賈慧/受訪者供圖當一個中年人投身“詩與遠方”后中國人做生意就是愛跟風。我的第一次創業其實也是跟風,2018年的時候流行“詩與遠方”,我選擇了最經典的行業——民宿。開民宿可能是種偶然。我之前是體制內在編的高中英語老師,已經有15年的教齡。外人看來這幾乎是一份能抱著鐵飯碗退休的工作,但學校這堵墻內其實比較壓抑,我和他們共同話題少。我從20多歲一個小姑娘的年紀開始當班主任,一直干到了年近中年,“桃李滿天下”的背面往往是落了一身的病,高血壓、心律不齊、心動過速等等,因為這些疾病我連正常的醫療險都不能投保。壓抑久了,有點風吹草動都能讓人內心起波瀾,我喜歡旅游,那個年代流行住民宿,每次住宿都讓人蠢蠢欲動。如果不是旅游、不是民宿,我可能也會投身其他的“詩與遠方”事業。開民宿也是個必然。一次同學聚會讓我偶然發現,民宿不一定在麗江、西雙版納才有,北京的郊區也有一批區別于農家院的文藝風格民宿。一幢民宿一年5萬的租金,讓我覺得是個可行的機會。從2018年租下第一幢民宿起,到2020年我手里一共有6幢民宿。民宿生意的落敗其實怪不得疫情,最初的確對民宿有沖擊,入住量斷崖式下跌,但慢慢發現,人們出不了遠門,去郊區住民宿反而成為了新風向。怪只怪跟風導致的內卷,動輒就把房子推倒重蓋,要么是白墻泳池落地大滑梯的地中海風格,要么是純木質結構的原木系,民宿越來越高端,不投入更多的錢就只能被淘汰。賈慧位于北京密云古北水鎮的民宿/受訪者供圖我在民宿行業沒吃到太多甜頭,當時就萌發了“詩與遠方”的第二顆種子,做咖啡館。其實有不少民宿都同時經營著咖啡館生意,因此盤出去手里的民宿,把積蓄都拿出來,再去銀行貸一筆款,把這些錢都投進咖啡館,成了我的第二次創業。2022年,我的咖啡館開業,不過當年起咖啡界發生了不少大事,有瑞幸9塊9咖啡的上線,緊接著是庫迪咖啡誕生并迅猛鋪店。連鎖咖啡一直處于大爆發的階段,能把咖啡做到低價,真的是門本事。但其實咖啡價格的內卷并沒有真正卷到我們獨立咖啡館,我們拼的是咖啡豆的品質,講究咖啡豆的品種、產地、風味,直到現在你去五道口的獨立咖啡館看看,依然有一兩百一杯的手沖咖啡,還是鎮店招牌。獨立咖啡館總能沉淀出一批忠實的消費者。經營咖啡館對小白創業者也不友好,看起來只是賣咖啡這么簡單,豆子從哪兒進、咖啡師什么樣的靠譜,這些都是大問題,同行間都緘口不提。但這對我也不是大難題,凡事從0開始摸索,從做民宿的時候我就經歷過了。對我們最大的打擊其實是消費環境的沖擊。我先是經歷了堂食的困境,堂食不行,至少我還能做外賣;后來又經歷了消費人群的動蕩,周邊的寫字樓出現了大規模的裁員,還有不少公司從五道口搬去了租金更低的地段。人沒了,才是最大的困境。咖啡館只活了19個月,除了其中一個月賺了幾千塊之外,幾乎每個月都是巨虧,少則2、3萬,多則5萬。所有的積蓄都賠了進去,還欠了銀行不少錢。我都不敢細算自己到底虧了多少錢。早在開咖啡館之前就有前輩勸我別開,靠情懷的錢很難賺,我現在也這么告誡那些想開咖啡館的人。賈慧位于北京五道口的咖啡館/受訪者供圖其實虧損到5萬一個月的時候,我依然覺得還能撐一撐,只要還能搞到錢,把錢投入咖啡館的運營,它就還能有可能撐到迎來轉機。因此,在咖啡館的“彌留之際”,我開始重操舊業,去培訓機構教授英語,并且偶然闖入了一個新行業——保險。“啊,她怎么會去賣保險啊?”成為保險代理人,還得從咖啡館說起。咖啡館是一個相當適合保險代理人與客戶溝通的場合,久而久之,我的店里就出現了保險業的老顧客。她知道我的困境,我了解了保險的賺錢邏輯。當時只有一個信念,從保險業賺錢,彌補咖啡館的資金黑洞。進入保險業之前也打過鼓,畢竟不少人對保險代理人都有著刻板印象:需要業績的時候噓寒問暖送雞蛋送水果,在大多數時間里根本招不到人。我曾經有一份保險,自從購買之后代理人再沒搭理過我,后來得知代理人辭職了,也不見有新的代理人搭理我。頂著這樣的“名聲”,當我進入保險業之后,有人驚訝:“啊,她怎么會去賣保險啊?”其實我真正進入行業里看,也會驚訝:“啊,他們怎么都在賣保險啊?”賣保險,看起來像是沒什么門檻的“銷售”或者“推銷員”崗位,但實際上我身邊的保險代理人同事,有前普華永道會計師、前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、前大唐電信工程師、前心理咨詢師等等,各個都曾經在自己的領域闖出過一番天地。保險業或許不是魚龍混雜,而是八仙過海。這些人都成為保險代理人,一定有原因。重要的當然是報酬,一來是簽單的傭金,二來是公司給的激勵獎勵。比如對于某些級別的保險代理人,賺下8000元的傭金,甚至能有10000元的額外獎勵。有些資深的同事月收入可以達到18萬,即便是我這樣當時兼顧著咖啡館生意的兼職代理人,第一個月也賺了1.8萬。但千萬別以為賣保險是天上掉餡餅的生意,保險代理人說到底也是一種“創業”,它既考驗代理人的“自律”,不勞就不得,更考驗自己拓客的能力和勇氣,找不到客戶暗地里急得掉眼淚也是常有的事。保險這幾年賣得還不錯,背后有一個大背景,從2020年初開始,人們的生活遭遇大的動蕩,越來越多的人頭一次收到保險的理賠,因此對保險的需求也在提高。在我成為保險代理人的這10個月里,也觀察到了一些新的動向,一方面是客戶對保護財產不縮水的年金類保險抱有特別高的熱情,以前是走一步看一步,車到山前必有路,現在是走一步看兩步,先鋪路再行車。另一方面是,意外險和重疾險也提上了日程,以前大多是大人給孩子上意外險,現在大人也發現自己的重要性,開始給自己買保險,并且以意外險和重疾險為多。人們對保險的意識在提高,要么是對金錢的危機感,要么是對生命的危機感。但你說保險變得更好賣了嗎?恰恰相反,保險代理人需要的技能太多了,因為客戶會暗暗比較,我為什么要選擇你。也就是說,要拿下單子,靠專業的保險知識還不夠,你還得提供點“附加價值”。比如我在英語教學上的積累、我對咖啡的專業知識,都能參與到保險代理的事業中。保險其實是一門關于生活的知識,在銷售的過程中,經常會聊到其他話題。比如孩子的教育,我可以很容易去分享如何學英語、中高考英語的走勢等,這是和客戶產生深度鏈接的鉤子。甚至,客戶還經常向我詢問咖啡的知識,比如手沖咖啡究竟怎么沖風味最佳等等。賣保險,賣的不只是保險,其實是你這個人。有了專業知識,有了附加價值,更重要的就是人脈和渠道。我最開始賣保險可以說是“吃老本”,發了個朋友圈告知大家我轉行了,有需要的朋友就會主動找上門,那老本吃完之后呢?我遲早也要走到積極拓客的這一步。但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,畢竟我現在同時還在機構教英語,也在短視頻平臺打造英語教學的私人IP,有可能會轉化成客源。現階段,我賺錢的主要目標是去填補上欠銀行的錢。下一個階段,我的目標還是要開咖啡館,去貴州的山水間,開一個小小破破的咖啡館,不把它當做生意,而是真的“詩與遠方”。中年人的盡頭是“賣保險”嗎?不一定,中年人的盡頭要么是“向生活低頭”,要么是“追逐自由的心靈”,我可能是倔強的后者吧。作者:屈博洋???